基孔肯雅热也被称为“基孔肯雅热”或“基孔肯雅流行性关节炎”,是由某些伊蚊携带的蚊子叮咬传播给人类的一种病毒。术语基孔肯雅来自一个声音在马孔德语言,意思是“蠕动”因剧烈的疼痛,这种情况的原因。因此,该词可以根据来源定义为一种病毒,该病毒由于表征该疾病的关节炎引起的强烈关节疼痛而导致扭曲人的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该病毒的起源是在1952年的一次流行病中在坦桑尼亚,但直到1955年,一位流行病学家的助手马里恩·鲁宾逊才将其概述。应当指出,基孔肯雅热与被称为o'nyong'nyong的病毒密切相关,该病毒也通过被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
进行的不同研究报告表明,迄今为止,该病毒已在非洲,阿拉伯半岛南部,印度和东南亚等大约40个国家/地区中发生。到2007年,该病首次在欧洲大陆报道,特别是在意大利西北部爆发的一次疫情中。在美洲大陆,泛美卫生组织/世卫组织于2013年12月确认了首例基孔肯雅病自发传播病例。
基孔肯雅热通过雌性蚊子的叮咬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这些蚊子与登革热的传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也被称为“白腿”。叮咬后,症状通常会在四到八天之间出现,从而导致一种疾病,其特征是发热性急性期以及四肢关节疼痛,这种疼痛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持续数年。